三
针织属于手工劳动形式中,较为“软”的那一类。几千年来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始终带着专属于女性的烙印,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观念。绣花、编织也经常用来讽刺那些没有出息或者性格软弱萎靡的男性。现代社会,诸多手工劳动形式已经离人们愈发遥远;深层的观念依旧传统和守旧,然而同时,潜意识和表面上又对于古老、传统的事物存在着认知误区甚至是一概的轻视。
记得11年4月参与第三届春晖公益论坛,活动期间和一位朋友谈起他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关于手工技艺的展示与文化传承,而现实除了直指以上提及的地方,更是因为“许多手工艺人备受冷落,生计贫乏”。之后的下半年,当远征的一支参与益暖中华公益比赛的团队想要以手工为相关主题时,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和关注。还记得这封邮件——目前YY出来的几点方案有:
A 采集泥人老艺术家的故事和传记
B 用声光影记录下泥人制作的过程和艺人的故事
C 泥人课程,编写泥人教程
D 四联泥人画 ,用泥人捏出你的故事
E 现场捏泥人 全过程制作相片画册故事
F 泥人明信片、泥人相框等附加产品……
想起了这封邮件,是因为直到我自己做了一阵子的布艺手工后,才发现我们年轻人真正的观念以及运作这类项目的一个硬伤——如果自身没有对于手工劳动意义的理解,对于手工劳动的认同和热爱,这样的项目难以为继缺乏核心动力。而试问,如何才可能产生和培养理解和热爱呢?也许只有亲身的参与和实践。
钱理群老师在《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中,对手工劳动有过精辟的阐述——
手工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工具”始终“握在人的手里,与人贴近,与人融合,可谓全面意义的‘人的延伸’。这种‘物我一体’的关系,肯定了‘手’的人性力量”。在手工劳动中,不仅会训练“手(人)对工具(自然)的细腻把握和敏锐体验”,而且会“达到一种心理甚至身体的治疗和平复”,繁复的手工过程,就成为“修性,慰藉心灵的过程”,这既是“手与物的触摸”,更是“心与材料的交融”。
手工劳动最便于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技艺”与“艺术”的结合,其劳动产品“就因人的理想、情感、观念的介入,因亲手的制作,而成为个人主观意志、人格的物化”。“在国人对机械,对电脑,对一切非人的因素愈来愈近时,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也在游戏机面前流连忘返时,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就呈现反比似的愈来愈弱,我们丧失了对世界对物质材料的亲手的触摸,我们也因此削弱了对世界的真切的感受。或许,在这个时候,手工及其手工艺产品,对我们就有一番特殊的意义了”。
四
中午回来,我的一位舍友在蹲坑时,戏称我“走火入魔”:欧冠开战前还在厕所门口借着光线剪材料。另一位舍友躺在床上,睡眼朦胧地望着我笑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斯…”式的人物意味颇多——大家昨晚一起通宵看球,好不容易下午没课,别干扰我们睡觉啊;傻不傻啊,花这么多时间?哥出去和妹子们吃饭AA制并且还计划时间呢~
他们大概都以为在我是随便搞搞,以为在收到材料包裹看过说明后我会放弃。课上某些同学发现我在最后一排动手做东西,估计有些也会抱以嘲笑甚至鄙夷的态度。
这些反应,如同布艺手工的难度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一样,也是我开始时未曾料及的。但是我真的无所谓,基本上不会解释和辩驳什么。我并不在乎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毫无疑问,我会在乎接受者的感觉。相信她会开心,但是我从未想要去说明这份礼物背后的故事。我以为这个年龄阶段的诚挚的情感,莫过于默默地付出和行动,而不在于话语。
——2012 4.30 22:12 沈亚华
评论